走近北京古橋 | 高梁橋·琉璃河大橋·玉帶橋·十七孔橋
編輯:北京國旅 來源:互聯網 發布時間:2022-12-14 11:43:56
都城內外……水路大小橋梁共三百有七十——《清代會典》
北京從前水域眾多,修筑有大小各式橋梁幾百座。隨著時光流逝,有些水域可能不復存在,部分橋梁也已消失,那些留存至今的古橋因而顯得愈加寶貴。它們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,也為今人了解過去提供了線索。文旅君今天邀請各位走近北京古橋梁,了解高粱橋、琉璃河大橋、玉帶橋和十七孔橋的風采。
高梁橋
高梁橋位于北京西直門外高粱河,始建于元代,元二十九年竣工。元帝忽必烈為滿足元大都用水和南糧北運之需求,派都水監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及西山玉泉諸水匯流至此,形成水道,流經護城河、積水潭,直至通惠河。水道之上修建有高梁橋。數百年來,高梁橋歷經多次修葺改造,現存橋為清代所建,橋下有閘,西南有船塢,東北有綺虹堂。當年慈禧去頤和園往往就在此小憩后登舟。
琉璃河大橋
琉璃河大橋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之北,建于明嘉靖十八年至嘉靖二十五年間。該橋為十一孔不等跨聯石拱橋,全長約170米,橋面寬11米,高6米,是房山區最大的石拱橋,規模僅次于盧溝橋。歷史上,這座古橋是連接南北交通的紐帶,也曾經歷過繁華的車水馬龍。如今人們可以看到古橋的橋面上,幾百年來留下的車轍痕跡,這些車轍深度有些甚至達到十幾厘米,是古代鐵軸車常年壓過形成的痕跡。
玉帶橋
玉帶橋建于清乾隆年間,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,是一座以觀賞性為主的石拱橋,弧度極大,雙向反彎形橋面,曲線優美,因形似玉帶,故名玉帶橋。橋兩側各38級臺階,坡度約有45度,橋高出水面約10米,拱圈極薄,由漢白玉和青白石構造。巨型拱橋南北側各有一副對聯,分別為“螺黛一痕平鋪明月鏡,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”“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,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”,描寫了頤和園昆明湖夜晚如仙境般的景色。
十七孔橋
十七孔橋是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一座石橋,同樣修筑于乾隆年間。該橋連接著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,橋身有十七個圓券形橋孔,故而得名十七孔橋。十七孔橋橋長150多米,造型借鑒了北京盧溝橋和蘇州寶帶橋,從橋側觀望,該橋形狀宛若一帶長虹臥在碧波之上,舒展大氣而典雅美觀。與北京盧溝橋一樣,十七孔橋橋面兩側欄桿的望柱柱頭,采用了圓雕石獅子形象,共計有544尊形態各異的石獅子。長橋東西橋頭,還各有兩尊石雕異獸拱衛橋欄。每年冬至前后,日落前大約一到兩小時十五分鐘,十七孔橋會出現“金光穿洞”現象,蔚為壯觀,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拍照觀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