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圖掙錢”的鄉村民宿
編輯:北京國旅 來源:互聯網 發布時間:2022-12-07 13:32:50
距離北京天安門上百公里的房山區張坊鎮大峪溝村,有一家“不圖掙錢”的鄉村民宿。開辦3年來,從未在旅游平臺付費推廣,仍然“火”得一塌糊涂——游客經常需要提前預訂房間;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調研者每個季度都有好幾撥;村里也在它的帶動下形成了精品民宿產業集群……
這家民宿是如何成功的?有持續性嗎?近日,記者走進這家名叫“博士小院”的鄉村民宿,以一位參觀者的視角來看——大峪溝村如何以民宿為載體進行“鄉村振興試驗”。
資料圖:2022年10月4日,位于房山區琉璃河鎮大石河上的琉璃河古橋。
8家民宿運營4家民宿在建
大峪溝村不難找,房山區周張路北側,從“中國磨盤柿第一村”牌樓往里走便是。同行的張坊鎮政府工作人員說,大峪溝村磨盤柿種植歷史可追溯到明代。“甭看祖祖輩輩圍著柿子轉,可在過去,一年到頭掙不了多少錢。”話鋒一轉,“就這3年,變化真大!村里建了不少精品民宿,開發了柿子酒、柿子醋、柿葉茶等多種產品,游客、攝影家、畫家都奔這兒來。”這一切的改變,都要從“博士小院”講起。
“博士小院”就在村子西北角,沒有高大的圍墻,取而代之的是木柵欄;白墻灰瓦的二層別墅,透著干凈。門前,身著西裝、笑臉相迎的即是民宿創辦人朱啟酒。他是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教授,研究了一輩子農業問題。“2019年,我回到了老家大峪溝改造老宅,想用畢生所學讓家鄉變個樣。”朱啟酒說,自己辦民宿“不圖掙錢”,為的是做一次“鄉村振興試驗”,“簡單來說,就是做給農民看,帶著農民練,教會農民干,幫著農民賺……”
試驗成功了嗎?朱啟酒帶記者直接來到別墅樓頂。眼前出現的是一座座與“博士小院”風格類似的建筑,“那兒是‘梧桐小院’‘云松小院’,再往前是‘柿子紅了’,都是本村人辦的民宿,火著呢!”朱啟酒說,試驗開始前,他走訪調查過全國不少鄉村民宿集群,“很多地方都是外來老板投資,村民打工掙工資。我認為,農村發展民宿產業應該以農民為主體,讓農民自己當老板,適當引進社會資本。”目前,大峪溝村有8家民宿正在運營,4家民宿正在建設,基本形成了產業集群。
在博士小院找到熱愛的事情
朱啟酒還記得,“博士小院”建設過程中,天天有村民圍觀,“民宿是啥?”“白墻多不吉利!”“沒圍墻咋保證安全?”“吃喝拉撒哪能全在屋里?”有些心直口快的村民甚至斷言——“兔子尾巴,長不了!”
“博士小院”就是這試驗的破題一筆。小院內,除了干凈整潔的客房,還有一間間主題鮮明的活動室,墻上的“課程表”頗具特色:園藝壓花、觀鳥研學、星光探索、植物識別、非遺拓印、農事勞動……總共10多門有關自然、傳統文化的課程,教師中的博士有好幾位。
“博士小院的‘博士’并非指學歷。來到博士小院,找到熱愛的事情,在某一方面沉心鉆研,最終有所專長的人都可以叫‘博士’。”朱啟酒說,正是這些豐富的課程,通過口口相傳,吸引了大批游客和調研者慕名而來。
更重要的是,這些主題課程也同時面向全體村民免費開放,老人小孩都能參與其中,和城里來的游客一起互動、交流。漸漸地,村民們的思想解放了,對“博士小院”的看法也轉變了——屋里裝個馬桶,舒服又方便;白墻灰瓦其實也挺順眼……“這樣的房子,就是不辦民宿,自己住也舒服。”
專家給民宿產業做規劃
幾位在外工作多年、小有積蓄的村民回到家鄉,開始學著“博士小院”的樣子改造老宅、創辦民宿。返鄉創業者中,大多數是年輕人,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畢業的楊珊就在其中,她家的民宿“珊居”預計明年5月開業。
朱云松也是回鄉創業者之一。“‘博士小院’給了我創業的信心,讓我看到了農村的發展潛力。”她將老宅推倒,建起“云松小院”。房子建起來容易,如何才能經營好?“朱教授幫咱村引進‘智庫’。”朱云松說,專家給民宿產業做了規劃,“博士小院”還經常組織“博士課堂”,專家、村民全都能上臺當老師,傳授烹飪知識,培訓家庭廚師,美化庭院,垃圾分類……
教授回鄉、游子返鄉,大家勁兒往一處使、全村一盤棋,成立了民宿聯合體,在功能互補的前提下確立各家民宿發展方向。比如,以自然教育為主題的民宿活動空間有限,相鄰的民宿在建設前期,就額外設計出更多場地,讓資源和收益都能共享。
“博士小院”帶動鄉村民宿集群發展,張坊鎮政府也讓大峪溝村的基礎設施實現了升級。幾年來,十里長的柏油馬路貫通全村,連接每個自然村組,通往一家一戶的胡同全部鋪設了滲水地磚,民宿、胡同、田園、柿樹組成了迷人的鄉村圖景。“村里的養老驛站已經建好,鄉村公園也完工了,接下來還要修停車場,拓寬馬路。路越走越寬,回來的人也會越來越多。”朱啟酒說。